十年凱歌頌華章|王剛:在非洲熱土上播撒希望的種子 |
||||
|
||||
編者按:志合者,不以山海為遠。今年是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出十周年。10年來,國資央企積極融入我國對外開放大局,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。10年來,跨越山海,連通島嶼;暢通交通,便利民生。一座座重大工程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建成投運,有力推動了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及地區的互聯互通與協同發展,也不斷厚植著與各國人民跨越萬里的友誼。 國資委網站近期推出了“大道同行,絲路繁花”系列報道,中國北方工業有限公司多篇紀實稿件入選。以下為入選稿件原文: “非洲一年就兩個季節,雨季和旱季。雨季整天都在下雨,旱季每天都是萬里無云。雨季的時候啊,林子里的生物就開始快速生長,野兔、野雞、蛇,都能經常見到……營地有時斷電,大家睡不著就會在園區里踱步,月光穿過宿舍樓旁那幾棵有上百年歷史的原始巨木,一片片灑在地上,眼前的一切真的很美……” 2020年,畢業于青島農業大學的農業專家王剛結束了在韓國的工作,接受兵器工業集團北方礦業拉米卡公司邀請,只身來到了號稱“非洲心臟”的剛果(金),開啟了他跨越萬里重洋的非洲之旅。 初心:豐富拉米卡的“菜籃子” 民以食為天。對任何一個海外項目,吃穿住用保障都十分重要,其中又尤以“吃”讓大家感受最為明顯。受限于當地農業種業技術和機械化水平,項目公司所在地的綠色蔬菜、瓜果品種與國內區隔較大。為了滿足大家的“中國胃”,拉米卡公司的新鮮蔬菜主要依靠從當地中國超市、印度超市協議購買。這些蔬菜數量少、價格貴,不能完全滿足項目成員的需要。 在王剛之前,拉米卡公司也曾嘗試組織人員在生活營區開墾種植,但因種種問題被擱置。為了解決“吃菜難吃菜貴”的問題,突破疫情阻礙剛剛抵達拉米卡的王剛馬上投入到工作中。 拉米卡公司所在的盧阿拉巴省屬熱帶草原氣候,每年農作物的生長期僅2到4個月。由于這里雨季雨量極大,土壤中的營養很快會被雨水淋濾掉,草本植物難以成活。當地人往往采取最原始的刀耕火種,把樹木中的有機物通過焚燒返還到土地中,這種方式效率不高,并非最優解。 “咱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農耕智慧,核心就在于將農業生產有機融入到整個生態環境中,把山水林田湖草沙當成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萬物各得其和以生、各得其養以成?!蓖鮿偨榻B,“要在這里搞好農業種植,土壤是很最重要的一環”。 改造后的菜園一角 為了解決項目周邊非洲紅壤養分少、酸性強、土質黏重不宜種植的問題,王剛白天跑現場、晚上做試驗,經過近三個月的時間,終于摸索出一套解決土壤改造的方法:一是帶領熟悉當地環境的剛方員工組成小分隊,深入到周邊草原、雨林區域尋找適合種植的堿性有機土,用以改造紅土“基因”。二是著手重整種植區域,試驗性地將一塊種植區深墾、堆筑,形成“底部為樹葉、木材廢料——中層為草皮——上層為半成熟堆肥——頂層為泥土和成熟堆肥”的有機高畦田土,增加土壤通氣性和保水性,避免雨量大時出現積水。三是在堿性有機土中施加石灰石粉、草木灰改善土壤肥力和適宜度,提高作物生長的效果。 靠著這套方法,這塊被寄予厚望的小菜地成功種植出了一壟壟整齊的白菜,綠油油的田地成為了拉米卡的新希望。 團隊:“大師”和他的非洲“學徒” 在小菜地初試成功后,王剛在拉米卡公司的支持下,開始擴大改造種植的面積,小菜地一步一步壯大,成了規模二十多畝的菜園。為了更好地進行土壤改造和種植工序,王剛開始從當地選拔人才,組建自己的專業種植團隊。 通過在營地旁邊的龐比村公開招聘和公司剛方員工的口口相傳,“拉米卡來了一個能幫大家吃飽飯的‘王專家’”的消息很快在社區百姓中擴散開來,許多村民紛紛趕來報名參加“王專家”的菜園隊伍。 很快,一支十六人的農業小分隊伍便被組織起來了?!拔曳浅OM麃砝卓?,一方面是我家有十好幾口人,吃的東西非常緊張。另一方面是能學到種植技術”,龐比村村民卡米洛·柯西說。 王剛(右二)和“農業小分隊”成員 剛果(金)被譽為“世界上什么植物都能生長的地方”,但因為缺乏經驗和技術,當地老百姓守著“大寶盆”卻沒有最優利用起來,王剛一直有種使命感要去改變現狀,“只要他們愿意學我就教,思想轉變是關鍵,其他技術問題都有辦法”。 威斯道夫是這支農業小分隊的“班長”,今年已經五十歲,與柯西一樣,威斯道夫也有一個十二人的大家庭。提到在王剛手下工作,他非常開心:“王真的是一個非常耐心、負責的人,從怎么選土和配比、哪種播種方式更好、如何防病害等等,一點點教會我們。有時候,我自己如果發現有好的土壤,就會發照片問他?!?/p> 為了更好的溝通,王剛和眾多拉米卡中方員工一樣,主動學會了斯瓦希里語,“我告訴他們,其實有些改良就在很簡單的細節上,不是多么高深的道理,只要學會觀察和總結就能發現。比如播種是條播還是溝播?播撒間隙是多大合適?澆水怎么澆法?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物理方法,老祖宗傳下來的‘古法’,不需要打藥、不用大規模機械化手段,成本不高又環?!?。 在王剛的帶領下,這支農業工人隊伍將極大地工作熱情灌注到這片土地中,相繼成功種植了茄子、辣椒、油麥菜、上海青、蘿卜等二三十余種作物,還養了火雞、珍珠雞、兔子、鴿子、大鵝等動物。 “放心吃!這是正兒八經的有機菜”,看著結在藤蔓上的黃瓜,王剛自豪地介紹。 在小分隊的不懈努力下,菜園的規模迅速擴大到整整100壟,平均一壟地每40天就可以產出約200公斤的瓜果蔬菜,種植效率大大提升。以西紅柿為例,原來一畝地頂多能產1-2千斤,在大棚+技術改良的加持下,現在的畝產可以達到6-8千斤左右,個頭也更大更好看。眼看著改良帶來如此巨大的收益變化,小分隊成員紛紛感嘆“Flu Flu(斯瓦西里語指多的意思)”“Mosuli(斯瓦西里語指好的意思)”。 大量出產的新鮮蔬菜瓜果,讓拉米卡公司“吃菜難、吃菜貴”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緩解,當地雇員隊伍也從拉米卡公司獲得了可觀的薪水和農產品。除了讓家里人吃飽,隊員成員們甚至還能到外面售賣一部分農產品來補貼家用。 為了把這些農業工人帶好,拉米卡公司團隊不僅為他們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、固定配發鞋帽衣物等產自中國的生活用品,還秉承“授人以漁”的觀念,鼓勵大家將所學到的技能用于改善實際生活,為他們配發蔬菜種子并予以指導,“他們在自家地上遇到什么特殊問題,我們都要及時關注,初衷就是希望他們忙完了菜園的事兒,把自己生活也照顧好”,王剛說。 “我家以前種的玉米都枯死了,跟著‘mwalimu’(斯瓦希里語中指“大師”)學習了不少,這些知識對于改善我家的作物有很大幫助?!鞭r業小分隊的龐比村村民姆蘭博?薩哈說。 未來:更重要的是“種”思想 許多探訪過剛果(金)農村地區的北方礦業員工都提到,對于農業種植來說,剛果(金)是優勢和劣勢都非常明顯的地方。這里擁有適宜農業種植的絕佳溫度、氣候條件、擁有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。但受限于當地落后的農業技術、機械化水平,大規模的農業種植項目仍是當地鳳毛麟角的存在。 “作為一家負責任的國際化礦業公司,我們有義務為當地做更多的事情,絕不能囿于自己營地菜園的成功而止步不前,這僅僅是開始”,拉米卡公司負責人的話,使王剛對自己的工作以及未來更有信心,“咱們中國農學人都有一個偶像,就是袁隆平老先生,‘禾下乘涼’,這是多美、多壯闊的意境。我雖不能至,但心向往之。要是能通過我的工作讓更多當地百姓吃飽,那我才沒辜負學校的教育和公司的培養”。 王剛(中)和“農業小分隊”成員分享收獲的喜悅 在總結菜園和農業小分隊經驗的過程中,拉米卡公司發現,公司產的農產品,在當地非常受歡迎,受到許多企業和民眾的熱捧。為此,在公司的支持下,王剛和同事一道從當地的需求出發,幫助龐比村興建一座農業基地,用于為當地提供新鮮蔬菜并培養農業人才。 此舉一經提出,就得到了龐比村村長的熱烈回應。雙方約定,農業基地一期工程在龐比村周圍建設,占地十畝地左右,所需基礎設施、肥料種子、農業機具、技術指導均由拉米卡公司提供。龐比村將以一茬作物種植收獲為一次循環,每期派遣20至30名村民到基地學習實訓,基地種植作物售賣后所得收入將全部歸參與實訓的村民所有。 按照王剛團隊的思路,不僅土壤改造要充分利用當地生態環境的優勢??紤]旱季缺水的現實情況,選址也要依河而建。種子也最好從當地采購,并根據村民的飲食習慣選取種植品類,比如有類似中國圓白菜的“Sabei(斯瓦西里語,下同)”、類似蒜苗的“Dong gulu”、類似莧菜的“Linga linga”等。 “我們也會給大家推薦中國人愛吃的蔬菜,他們比較能接受咱們的韭菜和長豆角”。王剛說,“種植瓜果蔬菜固然很好,但要想真正為這個地區的人們做點什么,我認為也應盡早研究種植糧食作物。以后等咱的基地二期三期建設起來,條件成熟以后,我們一定要試試咱中國的小麥、水稻種子。當然了,無論種什么、種多大規模都不是大問題?!?/p> “我的工作就像是‘布道’,也就是‘種’思想,只有讓當地百姓真正轉變觀念,因地制宜改良自然環境,才能真正意義實現可持續。溫飽長久地解決了,社會才會更加向善?!闭劦阶约汗ぷ鞯囊饬x,王剛的眼里閃爍著堅定的光,在剛果(金)的這片熱土上,王剛正在用他的知識和技術,為當地人帶來新的希望。 |
[打印] [關閉] |
上一篇: 下一篇: |